| | |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牡市教育动态 | | 统筹协调 高位推动 促进教育乡村振兴工作落地见效——牡丹江市教育乡村振兴工作宣传稿(图) 时间:2023-10-30 15:28:42 来源:发展规划与对外交流科 点击率:759 | | | 牡丹江市教育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教育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组织领导、突出问题导向、紧盯重点工作、夯实常规管理,扎实推动教育乡村振兴工作落地见效。
一、保民生、守底线,持续巩固控辍保学成果
1.坚守底线“零辍学”。坚持实行政府和教育双线“控辍”责任制,对“控辍”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进一步做好控辍保学动态清零工作。市教育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控辍保学工作方案、核查在校生辍学情况、实地检查六年级学籍情况、核对脱贫人员和重点监测人员就学情况,重点排查控辍保学政策措施推进情况、农村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失学辍学反弹情况。同时提高学生到校情况精细管理水平,提高控辍保学台账精细管理水平,全面摸清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就读情况,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目前,我市农村小学、初中辍学率控制为0,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巩固率达到100%。根据市乡村振兴部门反馈的名单,适时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排查工作,截止目前,已对脱贫人口和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的适龄儿童进行了3次排查,累计排查1671人次,均未发现疑似辍学问题。
2.应助尽助“不落人”。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加大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和宣传形式。通过新闻110现场解读国家资助政策,利用公众号、学校家长会、广播、报纸、发放宣传册等各种形式宣传国家各项资助政策。目前,牡丹江地区共资助原建档立卡学生总金额达到196.63万元,2618人次。
3.协同联动“做监督”。市教育局与市乡村振兴部门强化协同联动,加强对本地户籍外地就读脱贫家庭学生受助情况的监督。市学生资助部门对本地户籍在外地就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用信函或电话等方式进行调查了解,在就学地是否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受助标准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资助标准进行了解,确保受助学生无遗漏。
二、谋发展、增投入,持续改进乡村学校办学条件
1.改善条件“筹资金”。加快补齐农村学前教育办学短板,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变化和发展趋势,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保证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园。持续改善义务教育农村基本办学条件,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原则,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补齐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短板,改善学校寄宿条件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因地制宜加强农村学校教室、宿舍、食堂等设施建设,重点满足偏远地区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能力。全力推进乡村建设任务,大力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指导,多渠道筹措资金。严格执行国家、省对各阶段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规定,并纳入当年部门预算。在落实乡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的基础上,对农村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对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
2.卫生厕所“回头看”。我省2020年集中开展中小学校非卫生厕所改造后,我市乡镇中小学非卫生厕所得以全面解决,进一步改善了乡镇中小学办学条件。结合全省问题厕所排查整改“百日攻坚”行动,对照问题举一反三,2023年7月,牡丹江市教育局开展了“回头看”,要求县(市)区进行自查,同时制定下发了落实省厅工作方案的工作台账,详细摸排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督促各县(市)区建立日常巡检、设备维护、粪污清掏等运营维护工作,确保“厕所革命”落到实处。
3.灾后恢复“保安全”。受“杜苏芮”“卡努”台风侵袭,多日的降雨对全市部分学校校舍及设施造成了影响,此次汛情我市教育系统受灾学校和单位共57所。灾情发生后,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立即行动,成立了工作专班,明确工作任务,制定了教育系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建立校舍修复工作台账,采取“日报告、周调度”办法,及时推进恢复重建工作,确保了学校秋季正常开学。同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积极向上争取3179.15万元,全方位、多渠道筹措灾后恢复重建资金。
受灾照片
灾后修复照片
三、思创新、夯常规、持续抓好教育教学管理
1.义务教育“联盟式”。全力推进牡丹江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联盟式发展,成立了3个市级学校联盟,14个县域学校联盟,共计93所成员学校,进而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更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并已形成了具有丹江特色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新模式。各联盟学校把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结合,在培养“三力”、落实“三爱”上下足功夫,重点实施“改薄”“固本”“培优”三大行动,着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形成了“以点带面、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镇带村、区域协同、镇村一体”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新格局。
2.学前教育“区域性”。不断创新学前管理机制,实现学前教育城乡统筹发展、公民办协调发展、区域性均衡发展。市教育局提出“推行区域性管理发展学前教育”工作举措,着力抓实抓好各级各类学前教育,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作用,探索区域性管理新思路,大力推动我市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优先发展农村幼儿园,深化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由各县(市)区教育、财政部门牵头,按照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优先在农村适龄儿童较多的中心地带新建公办园,辐射和带动自然村屯幼儿园发展。特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授张梅玲为全市学前和小学教师作了题为《对幼小双向衔接的思考》的线上讲座。开展国培计划(黑龙江省边远艰苦民族地区幼儿园顶岗支教培训工作)。
3.深化改革“保基本”。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对农村边远学校进行中招政策倾斜,继续适当下延农村边远学校省级示范高中配额分数,减少学生跨区无序流动,增加农村边远学校的吸引力。深入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优化结构布局,办好必要的乡镇高中,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和就学便利。
四、增师资、强师能,不断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1.教师队伍“多样聘”。进一步落实农村教师支持计划和“特岗教师”政策,结合牡丹江各县(市)区实际情况,经省教育厅审批,共计划招聘68人,强有力的补充了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牡丹江市“雪城优才”“市委书记进校园”等活动为契机,到高校招聘所需教师,进一步改善教师不足问题。
2.农村教师“强素质”。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继续教育工作,通过全员继续教育网络培训,实现了乡村教师培训全覆盖,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我市乡村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定期组织全市乡村教师参加国培项目。
3.教育信息“互联网+”。加强教育信息化“互联网+”建设。我市已经全面落实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全面实现“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常态化应用。
五、重衔接、营氛围,加强组织领导及制度保障
1.组织领导“要到位”。建立统一高效工作推进机制,成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攻坚行动工作专班,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教育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2.工作衔接“要注重”。全面压实各方责任,落实工作力量、组织保障、制度建设等有效衔接,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加强乡村中小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对教育局选派驻村工作队员予以政策支持。持续研究和跟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对工作落实进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始终秉持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的优良工作作风和原则,坚决阻断脱贫反弹情况的出现。
3.良好氛围“要营造”。聚焦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宣传实效,着力塑造、宣传驻村干部等先进典型,引导和激励扶贫干部对照标杆、学习标杆、看齐标杆,进一步凝聚力量、激发热情、增强信心,营造全教育系统齐心协力精准帮扶的良好氛围。
来源:发展规划与对外交流科
撰稿:吴双慧
校对:徐 聪
一审:王英俊
二审:吴双慧
三审:吕文韬
编辑:刘 宇
监制:李本玲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