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学前教育法普法专栏>畅谈体会

绥芬河市教育幼儿园:游戏里的“法”与“爱”

日期:2025-05-30 10:59 来源:绥芬河市教育幼儿园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一、在“过家家”里读懂尊重

清晨的角色区总像被撒了把星光,孩子们踩着阳光扮起“小大人”。那天,乐乐把“厨房”里的塑料鸡蛋全倒进了“水池”,水流声引来了其他孩子的围观,有人喊着“浪费水”,有人试图阻止他。我刚要开口,却看见乐乐蹲在地上,用手指拨弄着漂浮的鸡蛋,眼睛亮闪闪地对同伴说:“你们看,鸡蛋在游泳呢!”

想起《学前教育法》里“尊重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这一条,我悄悄退到一旁。几分钟后,乐乐跑过来拽我的衣角:“老师,鸡蛋为什么不会沉下去?”我们一起查了资料,原来空心的塑料蛋比水轻。后来,这个“会游泳的鸡蛋”成了科学角的小课题,孩子们用不同材质的“蛋”做实验,还画出了《鸡蛋浮力大发现》的绘本。

感悟:当我们放下“应该怎样”的预设,幼儿的游戏就能生长出教育的惊喜。就像法条里说的,尊重不是放任,而是弯下腰从他们的视角看见世界的光。

二、积木倒塌后的“成长力学”

建构区的“摩天大楼”又塌了。天天红着眼眶踢了一脚积木,坐在地上生闷气。几个孩子围过来想帮忙,却被他推开:“你们都不会搭!”我递给他一块三角形积木:“上次你搭的城堡塔尖用了这个,记得它叫什么吗?”“是三角形,最牢固的!”他突然站起来,把三角形积木放在底座,重新堆叠起来。

这次,“大楼”稳稳地立住了。我想起法条中“支持幼儿在游戏中探究、试错”的要求,其实每个倒塌的积木堆里,都藏着幼儿自己的“成长力学”。那天区域总结时,天天主动分享了“三角形秘密”,还带着同伴用不同形状搭出了“抗震大楼”。

案例延伸:后来我们开展了“建筑工程师”主题游戏,孩子们从搭积木延伸到观察幼儿园的屋顶、桥梁结构,甚至用数学区的图形卡片设计“未来城市”。游戏的深度,从来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幼儿在自由探索中“玩”出来的。

三、沙池边的“规则教育课”

沙池是孩子们的“魔法乐园”,却也是“矛盾高发地”。赫赫用铲子拍飞了文文堆的“城堡”,文文哭着告状,赫赫却梗着脖子说:“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我没有急着批评,而是请他们坐在沙池边:“如果赫赫你的积木被别人弄坏了,你会开心吗?”赫赫不说话了。我们一起制定了“沙池公约”:想玩别人的作品要先问“我可以加入吗”,铲子要朝空旷的地方挥。第二天,赫赫举着小铲子跑过来:“老师,我帮文文修城堡,他说谢谢我啦!”

法条映照:《学前教育法》提到“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但规则不是生硬的条文,而是在游戏冲突中自然生长的“共情力”。当幼儿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规则就从“要我遵守”变成了“我想遵守”。

四、藏在跳绳里的“慢慢来哲学”

户外活动时,小米对着跳绳发愁:“我总是踩绳,学不会怎么办?”“那我们先玩‘绳子变魔法’的游戏吧!”我带着她把绳子摆成弯弯的“小河”跨跳,卷成圆圈当“小池塘”蹲跳。一周后,当小米第一次连续跳过3个时,她举着跳绳跑遍操场:“老师,我用魔法打败了跳绳!”

这让我想起法条里“关注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不同,就像有的花春天开,有的要等到盛夏。游戏中的“阶梯式引导”,比机械的“训练”更有温度——不是催促“你快点”,而是说“我们一起找适合你的节奏”。

每天离园时,孩子们总会牵着我的手,七嘴八舌地分享“今天最好玩的事”。这些琐碎的、闪光的瞬间,让我越来越懂《学前教育法》的深意:它不是挂在墙上的条文,而是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搭积木时的耐心,是在沙池边倾听“城堡故事”的专注,是看见跳绳变成“魔法绳”时的惊喜。

当我们把“法”的精神溶解在游戏的每一个细节里,教育就成了一场温暖的遇见——遇见幼儿眼中的世界,遇见生长的力量,也遇见那个不断被孩子们点亮的自己。这或许就是学前教育的魅力:在游戏的“无”里,看见成长的“有”,在法条的“框”里,长出爱的“翅膀”。

来源:绥芬河市教育幼儿园

撰稿:庞博

校对:赵丹

一审:杨红岩

二审:张铁梅

三审:赵婉莹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相关信息
智能问答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