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学前教育法普法专栏>畅谈体会

教育实验幼儿园:以法为基 以爱为桥——2025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实践感悟

日期:2025-05-30 11:30 来源:教育实验幼儿园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作为一名扎根一线的幼儿教师,通过亲身参与2025年“学前有法善育有规”主题宣传月活动,让我对学前教育法治化与科学保教的融合有了深刻体会。在本次学前教育法宣传月中,我既感受到法律规范为学前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也体会到在法治框架下如何更好地践行教育初心。以下从三个方面分享我的感悟。

一、法治精神引领教育理念革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进入法治化新阶段。这部法律首次以国家法律形式明确学前教育的公益属性,将“幼有所育”上升为法定责任。在学习法律条文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到第19条“禁止组织商业性竞赛”和第51条“幼儿园安全首位责任”等条款,这些规定为我们日常教学划定了清晰边界。我园开展的聚焦“学前有法善育有规”专题活动,让我们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法律内涵,例如在组织六一活动时,我们严格遵循“不得组织学前儿童参与商业性活动”的规定,将传统文艺汇演转变为纯公益性质的亲子游园会。

法治精神不仅规范行为,更引领教育理念转变。法律明确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与我们长期实践的课程游戏化理念高度契合。在班级中,我设计了“小小调解员”角色游戏,模拟玩具争抢场景,引导幼儿讨论公平分配规则,潜移默化地渗透法治意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遵循了幼儿发展规律,又落实了法律要求,实现了“善育有规”的目标。我园开展的《学前教育法》专题培训,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法律背后的儿童权利保护理念。

二、科学保教实践法治落地探索

在宣传月活动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法治不是抽象条文,而是可以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的指南。针对家长普遍关心的幼小衔接问题,我们依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摒弃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转而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习惯。通过“整理书包比赛”、“课间十分钟体验”等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做好入学准备,这种做法既符合法律禁止“小学化”的规定,又得到了家长的认可。我园开展的“亲子沙盘润童心”活动,就是家园共育落实法治要求的典型案例。

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底线,也是法律规范的重点。我们班结合《学前教育法》的要求,创新安全教育形式。例如将安全知识编成儿歌《电源不乱摸》,在每日晨圈时间传唱;每季度联合消防部门开展疏散演练,这些做法既生动有趣,又切实履行了法律要求的“健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责任。特别是在户外活动组织上,我们严格保证“每日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通过科学观察记录幼儿发展变化,让家长看到游戏对幼儿成长的积极影响。

三、家园社协手同行共建法治教育生态

宣传月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学前教育的法治化需要家、园、社多方协同。我们利用家长会解读法律条文,特别是针对家长关心的收费问题,详细说明法律对民办园收费的监管规定;通过“家长开放日”展示游戏化教学成果,改变家长“超前教育”的焦虑。

在社区协同方面,我们积极参与牡丹江市“八女投江纪念馆研学“活动,将法治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同时,邀请法律工作者入园开展专题讲座,提升教师依法执教能力。这种多方联动的方式,有效构建了法治护航下的教育生态。

此次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学前有法”为教育划定了底线,“善育有规”则为教育指明了方向。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既要成为法律的坚定执行者,严格遵循教学规范;更要成为儿童权利的温柔守护者,蹲下来倾听每个孩子的“一百种语言”。正如我园的实践所示,法治化幼教既是规则,更是爱的艺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探索法治框架下的教育创新,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来源:教育实验幼儿园

撰稿:王玉欢

校对:王月彤

一审:陈嘉雯

二审:赵晓君

三审:荣晓梅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相关信息
智能问答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