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孩子们相处的琐碎日常里,《学前教育法》的每一条款都化作了生动的实践注脚。它不仅是行为准则,更像一座灯塔,指引我在教育实践中把握方向,用法律的严谨与教育的温度,守护幼儿的成长旅程。
一、以法为尺,构建有温度的安全屏障
学前教育法对安全的严格要求,让我在日常工作中养成了“安全预判”的习惯。晨间接待时,除了检查衣物、体温,我会格外留意孩子的情绪状态,及时发现因家庭矛盾、身体不适引发的潜在安全隐患;户外活动前,不仅检查场地器械,还会根据天气和孩子的精神状态调整活动强度。一次户外游戏中,我发现一名幼儿在攀爬时动作迟缓、脸色发白,立刻叫停活动检查,确认是低血糖后及时处理。法律赋予的责任意识,让我明白安全无小事,每一次细致观察都是对生命的敬畏。
二、以爱育爱,尊重个人差异的成长节奏
法律强调“尊重幼儿人格尊严”,让我学会用更包容的视角看待每个孩子。班级里有个发育迟缓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我没有急于纠正或催促,而是在绘本共读时放慢语速、用夸张的表情引导他模仿,在游戏中为他设计简单的指令任务,逐步建立自信。当他第一次主动说出“老师,我想玩积木”时,这份进步的喜悦让我深刻体会到:尊重差异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教师用专业与耐心,为每个孩子搭建适合自己的成长阶梯。
三、依法施教,平衡自由与规则的天平
学前教育法倡导“寓教于乐”,但“乐”并不意味着放任。在区域活动中,我会和孩子们共同制定规则:比如搭建区“轻拿轻放,合作完成”,阅读区“安静翻阅,爱护图书”。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孩子理解规则的意义。曾有个孩子因争抢玩具推搡同伴,我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引导他换位思考:“如果别人抢你的玩具,你会开心吗?”在尊重与引导中,孩子不仅学会了道歉,还主动提出轮流玩的解决方案。法律赋予的教育原则,让我懂得规则教育不是束缚,而是为孩子的自由发展保驾护航。
四、终身学习,做法律的践行者
法律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促使我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通过参与《学前教育法》专题培训、研读儿童发展心理学书籍,我将“游戏化教学”“正向激励”等理念融入日常:在数学活动中用“超市购物”游戏认识数字,在行为引导中用“星星奖励卡”替代惩罚。同时,法律也提醒我恪守职业道德底线,无论是面对家长的宴请馈赠,还是工作中的疲惫倦怠,都时刻保持清醒,以法律规范言行,守护教育初心。
《学前教育法》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渗透在每日与孩子对话、游戏、生活照料中的点点滴滴。未来,我将继续以法律为依托,用专业与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教育故事,为幼儿的成长之路点亮温暖而坚定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