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学前教育法普法专栏>畅谈体会

牡丹江市教育第六幼儿园:在爱与责任中成长

日期:2025-05-30 14:46 来源:牡丹江市教育第六幼儿园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我是一名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八年的幼儿教师。这些年里,我陪伴着一届又一届的孩子从稚嫩懵懂到逐渐独立、从依赖他人到学会表达自我。每一次与孩子们的互动,每一段与他们的对话,都让我更加坚定:我们所从事的,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充满爱与责任的事业。最近,我认真学习了《学前教育法》,它像一盏明灯,为我在教育实践中指明了方向,也让我对“幼儿教师”这个身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一、从孩子眼中看见教育的意义

每天清晨,当我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孩子们入园时,总能看到他们或蹦跳着跑来,或紧紧牵着父母的手不愿放开。那一刻,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重——他们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而我是他们人生旅途中第一个正式的“引路人”。《学前教育法》中提到:“尊重儿童人格尊严,保障儿童合法权益。”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在我带过的一个班里,有个叫小宇的小朋友,性格内向,刚入园时几乎不说话,也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我没有急于纠正他,而是每天用温柔的目光、轻声的问候去接近他。慢慢地,他开始对我微笑,后来能主动拉着我的手说“老师早”。现在他已经升入小学,但每年教师节都会给我寄一幅画,上面写着:“谢谢老师没有放弃我。”正是这些点滴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成长,我们要做的不是催促,而是理解和等待;不是控制,而是引导和支持。正如法律所强调的那样,“坚持以儿童为本”,这是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

二、在日常教学中践行专业精神

作为一名年轻的幼儿教师,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教育做得更有意义?《学前教育法》给了我答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创新教育方法,注重科学施教。记得有一次,我设计了一堂关于“种子发芽”的主题课。为了让孩子们真正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我带着他们亲手种下豆子,每天观察并记录变化。当第一株小芽破土而出时,孩子们兴奋地围着花盆欢呼雀跃。那一刻,我看到的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好奇心的点燃、探索欲的激发。这种以游戏和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正是《学前教育法》所倡导的“寓教于乐、寓教于行”。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观察、思考,还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三、在家园共育中感受教育的力量

《学前教育法》还特别强调了“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努力,而是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密切配合。我始终相信,家长是我们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去年,我组织了一次“亲子阅读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教室,和孩子一起读绘本、讲故事。那天,一个平时很忙的父亲第一次放下手机,专注地陪孩子读完了整本书。结束后,他对我说:“原来和孩子一起读书,是一件这么幸福的事。”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力量,那是教育带来的改变和温暖。我也经常通过班级群分享孩子们在园的表现,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有时候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今天宝宝帮助小朋友收拾玩具了!”“他在画画时显得很有创意。”这些反馈,往往能让家长对孩子多一份理解与肯定。

四、在坚守底线中守护孩子的未来

除了教学与沟通,安全也是我工作中最重视的部分。《学前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幼儿园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保护儿童的生命健康。每次开展户外活动前,我都会提前检查场地和器材;每次用餐前,我会仔细核对食物是否符合过敏儿童的要求;每次接送孩子,我都确保每一个孩子都安全离园。曾经有一次,我发现班上一个孩子情绪异常低落,连续几天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我及时联系了他的家长,并建议他们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后来才知道,孩子是因为家庭变故受到了影响。我感到庆幸,也深感责任重大。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心灵的守护者。

五、在不断学习中寻找成长的方向

这些年的幼教之路,让我从最初的紧张不安,成长为如今能够独当一面的教师。这一路上,我遇到过挑战,也收获了无数感动。而《学前教育法》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时刻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合乎规范,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儿童为中心”。我深知,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持续进步。因此,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阅读专业书籍,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我相信,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孩子,回应家长,不负社会的信任。结语:用爱与责任点亮童心如果说孩子是一颗颗星星,那么我们就是那片守护星光的夜空。

《学前教育法》不仅是一部法律,更是一种信念,一种力量,它提醒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是孩子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光。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愿意继续在这条充满爱与希望的路上前行,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用行动诠释教育的温度与力量。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每一次微笑、每一句鼓励、每一份坚持,都在悄悄改变着一个孩子的人生。这就是我,一个普通却热爱教育的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法》指引下的亲身体会与成长之路。

来源:牡丹江市教育第六幼儿园

撰稿:马玉琪

校对:王丹丹

一审:孙蕊

二审:孙忠英

三审:李春艳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相关信息
智能问答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