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每天都在和孩子们打交道,他们的笑容、哭闹、奇思妙想,都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学前教育法》的颁布对我来说不仅是法律层面的指引,更是对日常教育实践的深刻启发,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每一天、每一刻。
一、从“孩子说了算”到“孩子能说了算”
《学前教育法》强调尊重学前儿童的人格尊严,倾听他们的意见。这让我反思:我们真的做到了吗?有一次孩子们对教室的布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们说:“老师,我们想让教室的墙变成彩色的!”一开始,我有些犹豫,毕竟教室布置一直是老师的事。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孩子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的体现吗?于是,我们决定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设计。结果出乎意料,孩子们不仅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彩色世界,还在过程中学会了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孩子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学前教育法》的出现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过去教育中的不足。我们总是习惯于“我说了算”,却忽略了“孩子说了算”的重要性。现在,我们园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孩子能参与的事,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做主。从教室布置到活动安排,从游戏规则到游戏选择,孩子们的意见都被认真对待。这不仅保护了他们的权益,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二、当“危险”成为最好的教育契机
《学前教育法》特别强调幼儿园的安全保障,这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但我也发现,安全教育并不意味着“禁止”和“限制”。有一次,我们在进行户外游戏时,孩子们发现滑梯旁边有一块松动的瓷砖,按照以往的做法,我们可能会直接把瓷砖修好,然后告孩子们“这里危险,不要靠近”。但这次,我们决定换一种方式。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这块瓷砖为什么松动?它会带来什么危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说:“会绊倒人”、有的说:“会划伤手”。最后,我们一起把瓷砖修好,并在旁边贴上了“小心瓷砖”的标识。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孩子们对危险的感知能力其实很强,他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禁止”,而是学会如何面对危险。《学前教育法》的出台,让我更加坚定了这种教育理念。我们不再简单地禁止孩子们奔跑、攀爬,而是通过游戏和活动,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比如,我们设计了“安全小卫士”的游戏,让孩子们自己检查游戏场地的安全隐患。我们还组织了“安全故事会”,让孩子们分享自己遇到的危险和解决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不仅得到了有效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更快速、合理地做出反应。
三、从“教孩子”到“和孩子一起成长”
《学前教育法》让我意识到,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成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前教育法》也为我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法律规定,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在身体、智力、情感、社会等方面全面发展。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更加注重游戏化教学,将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游戏中。例如,在数学活动中,我会设计“超市购物”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认识数字、学习加减法;在语言活动中,我会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们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积极地参与,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玩”。
四、在日常点滴中践行“教育初心”
《学前教育法》的颁布,让我对学前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一部冰冷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教育的方向。它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是看见孩子、尊重孩子、引导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用《学前教育法》的精神去指导我的工作,从日常的点滴做起,从孩子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需求做起,让他们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只要我们用心去呵护他们都能开出最美丽的花。《学前教育法》为我们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让我们一起努力,用爱和智慧守护孩子们的成长,让学前教育回归初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由呼吸、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