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每一天,都让我深刻感受到“教育无小事”的分量。《学前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不仅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更让我重新审视职业的初心与使命——如何在日常点滴中践行法律精神,以师德为根、以专业为翼,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温暖引路人。以下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我的理解与行动方向。
一、以法律为镜,重新理解“儿童本位”的教育本质
《学前教育法》最触动我的是它明确将“尊重学前儿童的人格尊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写入法律条文,这与我日常工作的实践不谋而合。法律强调“倾听儿童的意见”,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用心倾听、用爱培育。法律还明确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记得有一段时间,家长频繁要求增加识字、算数内容,我虽坚持游戏教学,却难免动摇。如今,《学前教育法》的出台,让我更有底气对家长说:“孩子的逻辑思维需要以具体经验为基础。我用搭建游戏中的形状讨论、平衡探索等实例,向家长展示具体经验对思维发展的重要性,远比机械背诵更能激发思维活力。”使家长逐渐理解了“玩中学”的价值。
二、以师德为锚,从“职业选择”到“庄严承诺”
法律对师德师风的严格要求,让我时刻警醒教育行为的边界与温度。面对语言发育迟缓的幼儿,我设计"小指挥家"游戏,通过每日拥抱和节奏引导,三个月后他不仅清晰表达需求,更成为班级节奏明星。这让我深刻理解:师德不仅是"不伤害",更是主动填补成长缺口。法律对师德师风的严格要求,是外在的规范;而内心的热爱与责任,则是驱动我不断前行的内在动力。从最初的“不伤害”原则,到如今主动寻找并填补孩子们成长中的缺口,我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升华。我意识到,真正的师德,不仅仅体现在遵守法律法规上,更体现在那些细微却温暖人心的举动中。
三、以专业为帆,从“经验型”到“职业化”的蜕变
《学前教育法》关于教师"具备扎实学识"的要求,推动我将专业成长作为终身课题。受教师培训中"低结构材料激发创新"理念启发,我将废旧纸箱改造成"童话城堡",孩子们在装饰外墙、设计水管系统的过程中,自然发展空间思维与协作能力——这正是法律倡导"生活化、游戏化"的实践注脚。为落实"家园共育"要求,我创新使用短视频记录幼儿"哇时刻",用幼儿电子档案记录幼儿的一日生活精彩瞬间,将教育规律转化为家长语言。见证了家长关注点从"学了多少字"转向"发现什么新事物"的过程,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专业力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更在于搭建家园共育的认知桥梁。
四、争当“四有好老师”,在平凡中铸就不凡
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与《学前教育法》的育人要求深度共振,指引我构建多维育人体系:以理想信念铸魂,将《小英雄雨来》创编为沉浸式故事剧,让孩子在角色体验中萌芽爱国情感;以道德情操立身,建立"师德刻度尺"每日三省——是否认真托起每个稚嫩的提问?是否让情绪遮蔽了教育公正?以扎实学识筑基,每月精读儿童心理前沿文献,设计"情绪温度计"等可视化工具,实现理论向教育行为的有效转化;以仁爱之心润泽,为每个幼儿建立"成长星轨"档案,用专业观察量表持续记录发展关键时间,让教育始终闪耀人文关怀的温暖底色。
《学前教育法》的颁布,让我更加坚信: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慢修行。未来,我将继续以爱为舟,以法为舵,以童心为镜,用我的专业与热爱,守护孩子们那双好奇打量世界的眼睛、探索的双手和勇敢的心——这才是学前教育最珍贵的馈赠。